Training Programs

Feedback and Reflections from 2019 Harbin Workshop Part 2 (in Chinese)

Lecture

印象最深刻的是边燕杰老师的课程。在中国,有很多西方制度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边老师的课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的哲学以及价值观的来源,社会发展以及历史变迁,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情境下许多问题的特殊性。这给我提供了很多思想上的指引,为我自己的研究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Group
本次小组讨论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每个人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提案。在此之后,方向相近的同学能够在方法和理论上给予相关的补充,然后老师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给出建议,如此持续深入下去。不仅让自己的研究提案更加完善,而且能够提供很好的良性竞争选出最能代表小组的研究设计。
刘运青——电子科技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与学习为伴。

作为博一学生,我很幸运能参加IACMR在冰城夏都哈尔滨举办的Workshop。为期四天充实的讲座与讨论课程,收获颇丰。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workshop第一天,周京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选择topic。她建议我们商科年轻学者不仅阅读局限于本领域的研究文献,也应该广泛阅读诸如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还有陈昭全教授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什么是理论、理论的构成以及如何构成理论。通过本次workshop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Life is full of learning。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见贤思齐。

我来自刘黎安老师指导的第7组,在小组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进行presentation,黎安老师会对每个presentation进行精准的点评,组内小伙伴也会提出独到的意见。虽然我们的研究方向不一致,但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了novel ideas,老师和小伙伴们也对我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能受到黎安老师的指导和遇到有爱的小伙伴们十分幸运,在最后一天表演节目前期准备中,小伙伴们献计献策。感谢IACMR为我们年轻学者提供和大牛学者交流的机会,期待再次与可爱的黎安老师和小伙伴们的相遇。
鲁博——哈尔滨工业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平时做研究和阅读文献的时候,自己的研究领域限制了自己的关注范围,而在这次工作坊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不同方法,聆听了各位学者深入浅出的讲解,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关注和了解的知识。在所有讲座中,我感触最深的是Leigh Anne Liu老师关于微观层面网络分析的讲解。一开始只看讲义时,对这个方法并没有很多了解,老师的讲解不仅从方法层面进行了介绍,还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方法的应用范围,这让我思考了这些方法在自己的领域里的应用方式。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也会进一步学习进而借鉴这种方法,让这些在自己的研究中发挥价值。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我所在的小组是group 7,指导老师为Leigh Anne Liu老师。最初讨论之前的时候,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以及和老师的研究方向相差较远,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开始讨论之后,我慢慢发现,虽然方向不同,但各位同学的研究都各有各自的有趣和有意义之处。老师对每位同学给予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各位同学也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这些指导和建议让自己收获很多,大家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科研讨论之外,小组成员也进行了很多交流,在这些私下交流中我也有了很多收获。总之,非常感谢Leigh Anne Liu老师,非常感谢组内其他小伙伴,尤其是最终代表本组汇报的同学和志愿者同学。希望所有人未来生活一切顺利。
吕斯尧——西安交通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通过这次报告的学习,学习了问卷调查、实验研究、二手数据研究等方法,自己的研究方法更加体系化。一篇顶级论文不仅是理论知识扎实,而且研究方法非常科学合理。比如实验研究,巧的在于实验设计,非常出其不意但又情理之中。老师结合一些实验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利弊是什么,如何做好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如何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老师们的教学和悉心指导一方面让我在知识储备层面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传达出老师对于研究的热爱、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小组讨论环节是思想碰撞的过程,受益匪浅。 每位小组成员的重点关注领域都不尽相同,起初因为初次接触而甚感陌生。在聆听成员proposal的后,发现管理研究本是一家,每个研究领域并不是割裂开的,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比如国际商务、语言应用、公司治理等等,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树干,彼此联系,交互能产生很多新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学习到小组不同成员的思维模式。比如,成员对每一篇研究计划的关注点不一样,比如重点关注数据的完善程度、理论的合理程度等,对知识的内化运用知识也千差万别,有的成员思考活跃,快速将学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家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启发着我,可以多维度思考,提高效率。用巧劲而不是蛮劲去做科研。
聂银菊——西北工业大学

有关group discussion的感想

Group discussion以导师带学员的形式,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更为紧密的思想碰撞平台,一个提升学术水平的平台,导师在其中就是点燃火花的火柴,小伙伴们也都是挖不完的宝藏。在老师的指导和小伙伴的帮助下,使得我比较粗糙的proposal更加具有意义、更加清晰、更为可操作,并且能够在最后代表小组进行团体汇报。在紧张的学术之余,还能够和小伙伴们一起“嗨舞”全场。这是一个神奇的小团队,有知识、有友谊,唯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有关lecture的感想
听完黄旭老师讲的survey research,只有一个感受:精益求精,永无止境。一个好的研究,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理论支持,而且要有严密的survey。所有的严谨和严密都是建立在一个整体的系统思维和每一阶段、每一节点上的认真细致。
齐蕾——山东大学

Parallel lecture
最令我深刻的是张志学老师的讲座

张志学老师的演讲非常有激情,让我感觉像是魅力型领导,给人十分大的激励。在张志学老师的带领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已经有很多博士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令人向往和羡慕。听了张志学老师的讲座,我希望我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严谨,负责,要深入实践,每次做调查或者实验都需要更加严谨,做出更加严谨的研究。我希望我能和我的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严谨、且一定要深入实践。

Group discussion
我们组的discussion是非常顺利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topic——voice,而且我们的导师樊老师也给予了很多的意见,非常帮助我。我的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中收到了大家很多的意见,无论是樊老师,还是组内的其它同学,在一个多小时的讨论中我逐渐清晰我的研究问题。之后我还把我的想法和刘武老师进行交流,因为他也在做voice implementation,刘武老师也指出了我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之间考虑过的,就是向谁voice,voice之后谁来实施。在回去后,我将就这个问题,继续和我的导师进行讨论,并在之后运用一些定性研究的方法,逐渐清晰我对voicer’s engagement的定义,最后保证研究能够得到实施。
周春阳——上海财经大学

Leigh Anne Liu的lecture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之前关注过mental model的文献,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mental model的实际测量没有解决。Liu的这次演讲让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重新找到了热情,她用社会网络的方法将脑海中的想法连接起来,使mental model的实际测量和实证检验成为可能。但也正如她讲的那样,再先进的方法也不能与理论相提并论,要有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现在的先进方法只是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些理论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很荣幸分在黄旭老师的组里,几天的discussion真的收获满满!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proposal 进行了三次pre,每次都会收到很多黄老师和组内其他同学的feedback,然后在很短的时间进行修改和重构。高强度的学习真的很锻炼人,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到研究设计,我看到了一个好的研究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让我看到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同仁的学习状态,认识到自己很多的不足,对我自己是一种激励。真的很开心遇到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们,不虚哈尔滨此行。
耿菊徽——上海交通大学 
张志学老师Experimental research

张志学老师的实验研究讲座结合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案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实验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其弱点。例如,它可以严格地检验因果关系,却不适合用于研究长期效应。我们针对研究,综合利弊来选择实验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很多操作要求我们采用专业的操作方法,由此可见研究者平常更应该广泛了解和积累相关的研究和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实验操作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不仅是需要进行专业的训练,还要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听完这个讲座,感觉自己对实验研究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希望可以在之后自己的研究中正确科学地使用实验研究方法。

IACMR WORKSHOP 
有幸今年能够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这次IACMR的研究方法工作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保障了我们能够顺利快乐地参与这次工作坊。研讨班的安排非常充实,每一天都有讲座和小组的讨论。在樊老师带领下的小组讨论中,我们一起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提案,大家畅所欲言,积极讨论。这个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思想碰撞,不断学到新的东西。最后,我们还一起针对一份研究提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起准备最后一天的展示。这次研讨班不仅让我学到了新的东西,也结识了很多新的志同道合者。总体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盛欣怡——四川大学 
Lecture

非常感谢远道而来指导我们的各位老师,每场讲座都非常精彩,干货满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讲座是黄老师讲授的“Acheology of organizational life: Survey method”。他用考古学发现真相的过程来类比做研究,做问卷调查就是一个deep digging的过程。黄老师做问卷调查时过程严谨、亲力亲为。同时,他将每个研究都看作是个故事,娓娓道来,深刻地让我体会到管理学研究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既体会到学术研究过程的不易,也可以充分享受学术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Discussion Group
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们汇聚一堂,我们非常有幸能够得到边老师的指导,非常幸运能够与大家一起讨论学术研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经过短短几天的相处,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感受到每一个人都饱含着学术热情和学术理想。提问、回答、建议,大家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从边老师身上学到了做学术要谦虚、自信、诚实,颇为佩服老师和同学们的辩证性思维和严谨的思考,受益匪浅。
石晨曦——天津大学
Summary for Discussion Group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Group discussion带来的收获犹如盛夏的哈尔滨,清风拂面,沁人心脾。

每一次的讨论,张老师的点评都直击要点,予人启迪;同时,张老师亦是润物无声,在言传身教中提醒我们研究格局对于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不仅需要深情地投入我们的研究问题中去,更需要跳出研究问题本身,从更大的格局思考研究问题的意义。如若三十年后,我们回首往昔,是否会后悔还是自豪曾经所做的研究。唯有包含个人兴趣与研究价值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研究。

最后,感谢亲爱的小组伙伴们,你们身上对于学术的热情,每一天都感染着我。与你们的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思想的启迪。感谢11组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光,收获良多。

Summary for Lecture of Survey Research (Xu Huang)

黄老师的讲座给我的最大启发与震撼在于:作为一个学者,对于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乃至每一个细节,都要保持求真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据可以说话,但科学研究是要数据说真话。在数据收集阶段,获得真实数据的基础是充分尊重被试。尊重被试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常常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献阅读与理论推导中,却忽略数据收集也需要严谨性,导致我们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耗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更甚者得出错误的结果。

因此,唯有尊重研究,秉承求真严谨,研究才能回馈我们隐藏于现实背后的真相。
宋瑜——中央财经大学
关于本次研讨班小组讨论的总结:

本次研讨会不仅安排了宏观与微观的讲座,学员们被安排了适合自己的小组,老师们也可以因材施教。教授们专家通过资深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一对一的解答。整个小组讨论形成了认真学习的风气,热烈的讨论过程,引发学员们思考探索,求真务实,借鉴经验,寻找差距,启迪思维。通过集中讨论和交流学习,所有学员在培训结束后及时对现有的调研进行了修改了。从而有效的增强了学员的学习主题意识,深入研究的意识,共享经验的意识,帮助学员提高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同时,创建了微信群交流的平台,给同学们创造了展示自我,加深感情,增进友谊的宝贵机会。

关于本次研讨班讲座的总结:
本次在哈工大研讨班的培训主题鲜明,方式方法灵活,使我在整个学习中自觉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理论,不断深化认知。给我留下我印象最深刻的讲座是边老师关于social analysis的解析,使我对整个研究的主题有了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我下一步调研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新的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边老师用通俗的语言,自己的亲身感悟给学员们带了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和报告。有深度,质量高,信息量大,新理论,新知识,新情况,反映了理论实践的前沿动态,有利于学员们在今后在工作中借鉴和应用。整个研讨过程注重学以致用,培训效果明显。
孙晓曦——诺丁汉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与学习为伴。

此次workshop中,各位老师的lecture都让我获得来自不同方面和领域的知识,整体受益匪浅。其中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周京老师的分享,演讲生动且深刻,让我了解到如何做出更好的研究以及成为更合格出色的研究者。包括具备对研究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养成多阅读的习惯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能力等。这对于我们这样一群有志于进入学术界的年轻后辈而言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相信会对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会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见贤思齐。
在刘黎安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之间讨论积极热烈,大家收获很大。从专业、研究方向和阶段来看,组员的差异较大,宏观和微观研究兼具,既有即将成为博士生的同学,也有面临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同学,这有利于不同领域和经历的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每个成员深入分享了各自的proposal和研究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反馈和建议,在过程中不断进步。此外,大家合力帮助代表小组汇报展示的同学做准备,体现出团队合作的力量。
孙璇——上海交通大学
总结(关于课程)

这次研讨班的课程非常系统和丰富,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黄旭老师关于问卷调研的分享。他首先强调的是要做认真严谨的问卷调查,然后把问卷调查和考古研究进行类比,生动地讲述了调研的注意事项,最后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进行分享。这节课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问卷调查经历。我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还可以去设计更严谨的收集程序,而且在培训研究助手应对受试者提问的时候可以更加系统和完善。

总结(关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在黄老师的带领下非常紧凑和高效,小伙伴们也十分投入,可谓收益良多。我们每个人都至少进行了四次模型展示,而且每次都会根据老师和同伴们的意见进行文献查阅和模型改进。在这个展示和讨论的过程中,我更懂得如何去结合现实与理论思考完善自己的模型。同伴们的意见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模型逻辑中不清晰的地方,激发我去更多的思考。而且很开心也很感恩的是小组互动也让我结识了研究的同路人,可以一起去探讨和成长。
谭嘉敏——澳门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这次感悟最深的是香港浸会大学黄旭老师的survey研究的讲座。选题非常的让人觉得有趣,研究做的非常的细致和严谨。虽然我是做宏观研究和二手数据的研究,但是从他那么多顶尖期刊中发表的研究现象中,发现原来好的研究真的如此有趣,而且最的是每一步的问卷调查都亲力亲为,保持数据严谨性的举措,同样,值得我们做二手数据研究的学者去学习。今后做二手数据研究时,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学习survey的方法。或者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一手、二手数据的研究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得今后的研究更加有趣!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一方面,小组导师刘黎安老师非常nice,不仅在proposal上给予非常细致的理论和实证设计指导,还给我们分享做期刊review时的经验和作用,鼓励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与导师沟通,敢于亮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激励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坚持长期导向的思维方式,不要只看眼前的困难。另一方面,同学们给予了我的proposal很多非常好的帮助,提拱了论文研究的新方向。同学们之间私下关系也非常融洽,这次小组讨论班级的同学也都非常优秀。总之,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一块生活学习的机会。
檀灿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Lecture感想

这次让我印象最深的讲座来自黄旭老师,他将管理研究与考古学作对比,提出做研究也应有考古般的挖掘精神,为我们如何做好问卷调查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建议。其实不只是黄旭老师的讲座,包括周京老师、张志学老师都一再提到深入现场的重要性,作为管理学科,我们做研究不只是寻找一些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困惑。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以来是困扰我的问题之一,有趣的现象很多,但将现象抽象到理论解释很难,需要广泛的阅读和思考,也需要不断返回组织真实情境去观察和发现,这会成为我未来研究不懈努力的方向。

Discussion感想
非常荣幸和开心这次能够在樊景立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优秀的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博士生一起参加小组讨论。通过几天的讨论,大家的原有模型都有了很多的改进,也碰撞出了许多新的想法。樊老师耐心温和的性格,对学术研究热情严谨的态度都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樊老师身上学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进行测量时,一定要认真把关我们选择的量表是否真正反映了这个变量本身的概念内涵,是否真正反映了我们想要研究的问题。最后,通过一起帮被选中的同学做好最后的Presentation,还有大家一起准备节目,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加深了,真的很开心能认识新的朋友!
唐双双——华中科技大学

Lecture 感想

由于parallel的原因,只能忍痛舍弃一方专注微观方面的lecture,每次都要努力做第一排恭听,尤其对黄旭老师的survey专题印象深刻。不知道黄旭老师使用了什么魔法,让我再一次相信survey。黄老师用考古学的比喻方式讲述了survey的整个过程,并用具体的文章生动幽默地讲述具体将survey整个过程落实到位的研究结果。坐在第一排老师眼皮底下的位置,一次又一次接住老师的抛梗,时不时笑意提醒老师又隐藏了一个梗。还有张志学老师的experiment专题,让不是心理学出身的我再次对实验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接受心理学实验的training,也尝试设计一次实验研究,探索其中的奥秘。

Discussion感想
感觉不知道又用掉了多少运气竟然随机安排就到了陈老师这组,第一次在南京看到陈老师,就感觉很nice,很细致。在这几天的互动中,陈老师和我们一起吃小蜜瓜(要不要不削皮我还在纠结)、小蓝莓,和我们一起选节目……不管我的idea有多烂,陈老师都很耐心又很细致地倾听和分析。还有我们组的小伙伴们,大家真的是协同选出的idea,查文献、做模型图、选花、导节目,各自都有所安排,超级遗憾的是用尽一切办法为陈老师选花,最后我们送完花后,陈老师刚开始以为是承办方送的(陈老师啊,承办方的“道具”大概会给徐老师呦,哈哈哈)。提前离开的澳门大学张丹(此处必须让她拥有姓名),试图要打印人形立牌亮相晚宴(她是我们的总导演呦),还有对生活具有一致认知的晓曦(最后的拥抱),要发JOM的肖老师,最后疯狂合影超级崇拜陈老师的张,还有local的哈工大博士,在这个组里所收获的巨大友谊,就像我们的歌友谊地久天长,下次再会。
王晨晨——南京大学

相约哈工大  聚焦IACMR

很荣幸能够来到美丽的哈工大参加这样高端的IACMR会议,在这里渡过了无比美好且充实的四天。

短短四天的研讨学习与探讨,我收获颇多,包括选题的重要性,研究设计的严谨性与研究数据的透明性等,都使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第一次近距离与领域内各位优秀学者接触、探讨学术问题,对我而言是一个极佳的学习机会。通过本次会议,我不仅感觉到各位优秀学者从心底发出的那份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更佩服他们多年来坚持求知若渴、探索真理的精神,而且感觉到他们的求知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学术,是身上的那股当代学者所展现的对当今乃至未来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由于我的Proposal是关于矛盾领导,很荣幸被分到了张燕老师那组。短短几天的交流,张老师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她为人谦逊亲和、看待问题能够直击要害、解答难题时耐心细致。她对我们小组每一位成员的Proposal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通过学术“灵魂四问”帮助我们理清研究的问题,实现思维突破的过程。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为我们今后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指引之路。

四天的研讨与学习,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踏实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就像研讨中所言,一个好的idea绝对不可能是凭空猜想,而是建立在广泛阅读高质量论文、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一篇优秀的论文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经过肯定、否定、修改、再肯定这样无比艰辛的打磨过程。我们小组的小伙伴也是分外优秀,能与娜姐、钰莹、燕燕、楠姐、媛媛、秋香、钟杰、琦琦这些才女们以及尹老师相识真是难得的缘分。

再次感谢充满魅力的哈工大、感谢IACMR,感谢为我们今后学术之路慷慨解囊相助的各位优秀学者、感谢每一位为这次会议成功举办在台上台下辛勤付出的志愿者们。四天的Workshop在精彩纷呈的晚会之中圆满结束。但对于我们年轻学子而言,漫长的科研之旅再度起航,坚守初心、绝不轻言而弃、脚踏实地向着理想的港湾出发。
王苗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Lecture

在这场学术盛宴里,我为自己能有机会听到这么多优秀学者前辈的讲座而倍感荣幸,从中也受益匪浅。这次讲座,不仅让我进一步学习了如何做研究设计,更让我感受到他们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谦逊的为人之道、严谨的逻辑思考。我希望在以后Workshop的日程安排里,对parallel lecture做出改进,因为放弃任意一个想要去听的讲座都会觉得有些遗憾。最后,希望学会越办越好!

Discussion Group
首先我为能够加入边教授的讨论组感到非常荣幸。这是我第一次汇报自己的选题,起初我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但是当站到讲台上看到老师和蔼亲切的笑容,以及汇报结束后大家的掌声,都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汇报,我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一项研究设计存在的问题,学会提问与思考。我很幸运,在开启自己学术道路时遇上一群优秀的新朋友。
王思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在哈工大紧张而忙碌的四天很快过去,回顾四天的研究方法之旅,感觉特别充实,同时也有警醒和激励。警醒来源于几位老师在探讨研究方法时所传递出的专业性和对卓越的追求。黄旭老师的问卷研究过程让我明白只有做到真正专业才能赢得被试的尊重。周京老师对于研究问题提出的论述,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孜孜以求的专业素养。除了警醒,还有激励。激励来源于每一个老师。他/她们总是饱含激情,以学术为业,在发展理论、贡献实践中找到真正的乐趣。他们的激情感染了我,使我更加坚定、动力更足。

几天密集的工作坊小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在紧张忙碌的讨论之中,边老师总能给出一些关键的评论给人以启发。但更为可贵的是,同学们都集思广益,尽管我们的背景差异较大,但反而给了我们更多元的知识和更具深度的反思。我们也一起收获了友谊。
魏俊杰——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