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 Programs

Feedback and Reflections from 2017 Wuhan Workshop (in Chinese)

2017年研究方法研讨班参加会员感言

2017相约在华科,我对IACMR情愫

虽然短暂而充实的四天学习圆满告一段落,但我的心依然不能平静。我怕过了今晚许多记忆会遗失,所以抓紧时间记录和整理四天收获的点滴。感谢华中科技大学为包括我在内的众多想在学术上精进的年轻学子所创造的宝贵机会,让我们能深入了解IACMR这一高端的学术组织,近距离领略各位OB和战略研究领域大牛的风采,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学术问题上激情碰撞。内心涌动的能量已让我忘却身体的疲劳,此刻的双手在不停地敲击键盘,记下我的收获与心得。

首先,大牛精心准备的精彩演讲让我受益匪浅。由于我主要从事OB领域研究,所以我聆听的主要是微观专场的报告。张志学老师做的报告最多,从什么是科学研究,到调查研究,再到实验研究。张老师用带着河南乡音的普通话,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的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做科学的研究,以及如何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法这两种手段来从事科学研究。相信,他那个关于“借钱还钱”的研究给每个在场的听众印象最为深刻,他所在的小组在毕业典礼上也用小品形式生动再现了他的研究。还有,陈昭全老师关于理论构建和质化研究、周京老师关于研究主题选取和Holistic研究设计、樊景立老师关于变量测量、刘东老师关于多层次研究,以及徐叔英老师关于最新研究伦理和未来研究规范的分享,都让我受益匪浅,有些地方还让我醍醐灌顶。我曾经以为自己已经入门,如今我觉得自己从一个amateur researcher到一位真正的professional researcher还有很多路要走。我这只井底之蛙终于开了眼,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逐渐明晰了自己未来的路。

其次,小组讨论激发学术火花,提升思想,收获友谊。我有幸分到樊景立老师那一组。很早就久仰樊老师大名,如今能近距离接触,让我激动不已。他像一位和蔼可亲的grandpa,总是以有亲和力的微笑对待每位学员。樊老师虽已银发满头,但是思维依然敏捷、专注(能够捕捉张志学老师讲座中对他曾经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的错误介绍),精力旺盛(参加了我们小组全程指导和所有演讲汇报),并且樊老师心境开阔,能够积极鼓励大家发言,抓取有价值的建议。樊老师身上的优秀品质让我钦佩不已。在小组讨论中,我结识了Frank、志玉、妙穗、李红、珊珊、梦影、钱茜、周晔、Julie,还有丹萍这些朋友,他(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学习,如富有激情的思考、扎实的文献积累等等。此外,我还有结识了其他一些的重要朋友Chris Zhang,虽然第一次见到他让我有点惊讶,但是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出色的交际能力和优秀的主持能力,让我更加惊讶,也让我由衷地佩服。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最后,丰盛而贴心的服务,让我感觉宾至如归。华科老师精心地组织,志愿者辛勤的付出,让我觉得有一种家的感觉。这四天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丰盛的茶歇(时令瓜果、蛋糕甜点、咖啡与茶)、中餐和晚餐精美的自助餐(每餐都有新花样),遇到问题志愿者的热情帮助,让我对华科管理学院有了更多的好感,华科管院的管理水平不一般。

整个四天下来,其实我的心灵历程是很复杂的。我兴奋过,因为能近距离接触学界大牛,聆听学术前沿动态;我也低落过,因为发现自己与大牛和身边优秀年轻学者的差距;我也开心过,因为能和大家近距离交流和互动;我也反思过,我发现做有价值的有趣研究还是很吸引人的,还有博士的创造力也不差(从毕业典礼上精彩纷呈的节目可以看出来)。此外,从这次IACMR学习中,我发现各位大牛老师都在思辨,在引导积极正确的学术风向。那么,作为年轻学者的我们也更应该思辨,准确定位自己,好好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最后,我想借周京老师的话“你的格局决定你的布局,你的布局决定了你的结局”,与诸君共勉。希望我们年轻学者都能积极向学界前辈虚心学习,努力打开自己的格局,科学布局自己时间和精力,进而收获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程志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我第一次接触IACMR是在2016年的杭州年会,当时提交了一篇工作论文并被接收,在圆桌会议上收到了众多宝贵意见,当时便想着有机会再参加IACMR的活动。2017年IACMR征集proposals时,我的课程任务比较繁重,匆匆将一个想了好久却一直没有好思路的proposal提交到会务组,却收获了满满的干货和感动。以下我想从小组讨论、学术讲座和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分享我的感想。

小组讨论——自由而又严谨的头脑风暴:我们组的指导教授是张志学老师,第一次讨论时张老师就定下规矩:汇报人不用PPT,口头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小组同学自由发表意见,不论贡献大小,最终成果都归汇报人所有。就这样,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张老师引导和总结。初次讨论时,大家的研究想法都还比较初级,但是经过头脑风暴和张老师的引导后,每个人的思路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最后一次汇报时,每个人的研究话题都有可能发展为一篇甚至多篇大作。特别感谢张老师的总体把控和思路引领,帮助我们把一个个初步的研究话题梳理为既有趣又有潜力的学术问题。

学术讲座——全面而又实用的专题培训:这次workshop安排了近20场学术讲座,多位顶级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详细讲解了研究选题、理论假设、构念衡量、数据获取、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学术研究的所有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学术讲座不仅涵盖范围足够广,而且每一场讲座都有足够的深度,每个老师都结合自身的研究,深入浅出的讲解专题知识,非常实用。能够在博士第一年结束时接受一次这样的整合训练,我感觉收获满满。

学术之余——活泼而又高效的团队互动:小组同学来自不同的高校,专业背景不尽相同,但是大家很快就无话不谈。在助教的协调下,我们最后一次讨论地点改在了东湖景区,大家在东湖的晚风中畅谈学术,张老师以自身的学术经历为大家释疑解惑,瞬间觉得学术研究也可以情调满满。最后一天,小组同学通力合作,利用四个小时的时间将张老师的一篇论文改编成一个小品,在毕业晚宴上为大家奉上一台精彩节目。

四天中,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无私分享,感谢小伙伴的倾情帮助。

——李加鹏,清华大学<span “=”” style=”font-size:12pt;”>

<span “=”” style=”font-size:12pt;”>

短暂的四天IACMR Workshop收获满满:见到了很多平时只能在文章中读到的华人大牛学者;学到了管理研究中的很多基础研究方法;聆听了很多杰出学者的研究经历和体会;还认识了许多来自其他学校的博士学生…

感谢IACMR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感谢华科这四天的热情招待;感谢樊景立老师为我们小组成员研究方案提供的每一个有建设性的意见;感谢Group 6的每一位小组成员,和你们每一天的讨论让我体会到做研究的乐趣;最后,还要感谢我们小组的assistant丹萍,你的从中协调让我们每天的小组讨论得以顺利进行,也让我们小组的最后文艺表演给这次Workshop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难说再见,再见不是再也不见,而是为了下次的再次见面…

——冯志玉,南洋理工大学

 

非常感谢IACMR和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举办了这一场充实、有趣又周到温馨的workshop。作为与会者,我感到非常荣幸、受益良多。在短短四天中,除了几位杰出华人学者的精彩报告,还结识了很多对研究充满热情的同学。一直以来在缺乏群体活动的环境中学习,我经常感觉到孤独,而这几天在这个可爱的大家庭里,同学们开放、真诚,让我对国内的学术环境有了很多的了解,前所未有地体会到有学术伙伴的温暖。在分组讨论中,樊景立教授对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给出了非常多建设性的建议,帮助我们理清研究的目的和模型的推演,从很深的层次提高了我对研究的认识和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小组成员也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想法。此外,本次会议志愿者的服务精神和辛苦付出也让我印象深刻。特别要感谢我们小组的志愿者丹萍。她不仅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所有必要的条件,还细心地想到更多,设好无线网,准备矿泉水,甚至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我们设计表演节目,让我们在华科真正宾至如归。当然,除了学术上的收获,本次会议也让我遇到武汉,遇到华科,并喜欢上这里,喜欢上每天中午、晚上都不断更新的武汉美食。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在博士更早的阶段参加这个会议,相信会议会帮助更多的年轻学生触摸到科学研究的大门。

——谢梦影,罗格斯大学

 

在炎炎夏日,四面八方的优秀博士生怀着对学术的追求和职业发展的疑惑来到华中科技大学,通过四天的工作坊向众多的优秀学者和前辈学习,不仅获得了在学术论文质量方面的提升,而且消除学术道路上的疑惑。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从聆听大师的讲座,到指导老师带领各小组讨论,甚至是中途茶歇和吃饭时间,学术讨论无处不在,学术热情洋溢在整个管理学院的大楼里。在四天的小组讨论中,贾良定教授细心指导每一个学员的研究模型,并采取组内选拔,重点培养的方式,协全组成员的力量完善脱颖而出的模型。在讨论当中,贾老师也会传授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技巧,以及与合作者的相处之道。在毕业晚宴上,小组成员作为贾老师带出来的6个葫芦娃表达了我们的新梦想,全体成员共同出演了《葫芦娃的新梦想》为IACMR工作坊画上圆满的句号。

——董梅,上海交通大学

IACMR的四天五夜的经历,让我感激万分。作为一个学术入门的博士生,我有很多感动。感动于大牛老师们亲和的与我们平等相处,感动于长期为中国管理学贡献的老者,感动于很多资深教授如顽童般的生活态度,更感动于老师们对学术无限的热情。让我找到了学术的意义,更让我坚定了走在学术道路的决心。感谢IACMR所有成员,感谢华科所有参与付出的老师同学们!

 ——吴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的IACMR workshop。这次会议有机会见到了以前只能在顶级paper里看到的学者,感谢IACMR大会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向学术界大牛学习的机会。承办方华中科技大学安排的特别好,整个流程都特别顺利,而且每天安排的午餐晚餐也超级好吃。我很有幸加入了沈伟老师的讨论组。我和沈伟老师的研究方向特别一致,以前经常读到沈伟老师的papers。这次有幸近距离和沈伟老师一组讨论论文,看老师帮我们完善模型,这个过程收获特别大。我们小组成员每天一起听讲座,讨论模型,吃午餐晚餐,分离时候还真是很不舍得彼此。来自华科的志愿者周蓉帮我们这组张罗了各种大小事,陪我们一起忙碌。再次感谢这四天的时光!感谢在这些天遇到的每个人!

——王琳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香港城市大学

都说夏天是最热烈的季节,但夏天也是离别最多的季节,不仅是毕业,还有我们因为IACMR短暂相聚在华科而后的离别。 “毕业”是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毕业”,成为一个独自面对风雨的大人。我们在前行的路上,频频回头,不是后悔,是不舍。

如果IACMR的故事可以从头讲,那就原原本本地再来一遍吧!不需要有任何修改,这是我们唯一且无悔的青春。只是想对再也无法回去的时光,说一句迟到的问候。

感谢生命中有你们,感恩我们共同的华科记忆,感谢杨海滨老师耐心且深刻的指导。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李拓宇,浙江大学

2017IACMR Workshop,思维碰撞,相互交流,收获的不只是知识。

——梁靖,西南财经大学

四天四夜的IACMR Workshop,我们相聚在华中科技大学。观点的碰撞,方法的学习,随和的杨海滨老师,还有可爱的第九组的小伙伴们。有冒汗脸红,也有尽情欢笑,人生的旅程,因与你们相遇而精彩。唯盼,后会有期!

——史浩,里斯本大学

四天半,美食、美景、美人、广识。顶级大咖的分享,优秀导师的指导,多元化小伙伴的思维碰撞!开阔了视野,收获了知识,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归!愿再聚首!

——赵孟丽,西安交通大学

感谢香港浸会大学黄旭教授的指导和鼓励!很幸运认识了一帮精英人才,清华的窦窦、李全,北大的圣明,浙大的栾琨,中山的丽华,暨大的小熊,澳国立的马超,华科大的刘瀚;还有每天一起吃饭的上海交大的宗贺、思睿,华东理工的修园,大连理工的蒙蒙,台湾中山的妙穗,also暨大的小祎,also清华的加鹏……感谢伙伴们的分享和帮助!

                                              ——李小轩,厦门大学

五天高强度的workshop结束了,满满的惊喜与收获,so lucky 被分到男神黄旭老师组(周围总是分分钟飘来迷弟迷妹们羡慕的小眼神),好喜欢小组的小伙伴们,无缝对接的思维碰撞让人直呼过瘾。大咖们的谆谆教导令人思索,IACMR的传承精神使人感动,满满management的归属感。小伙伴们,明年见。

——熊冠星,暨南大学<span “=”” style=”font-size:12pt;”>

很开心2017 IACMR遇到这么可爱的李海洋老师,以及二组的小伙伴们,特别是Chris这个大boy给大家带来的happy time,最后很幸运地被大家选为小组代表去做presentation。“分别总是在七月,回忆是论文的愁。”二组之歌的旋律总在耳畔徘徊。四天炼狱之后,醍醐灌顶。Do interesting paper, forever!

——张文歌,华中科技大学

 

四天的IACMR行程结束,感受颇深,虽然不一定确切的知道自己研究该怎么变好,但至少也算知道了什么是好的研究,该怎么努力。谢谢这几天朝夕相处的小伙伴,谢谢李海洋老师,为你们点赞!

——刘金鑫,西安交通大学<span “=”” style=”font-size:12pt;”>

初遇

盛夏光年,珞珈山下,群英荟萃。豫园小馆,破冰之旅,相谈甚欢。

成长

华科管院,大师云集,指点迷津,树立理想。教研室中,师生对话,思想交锋,铩羽而归。风波之后,思考沉淀,修改模型,自信登场。周而复始,三天三夜,形容枯槁,收获颇丰。

离别

重回瑜园,把酒言欢。再多不舍,仍须告别。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十年之后,再聚华科!

——潘炎,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