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 Programs

Feedback and Reflections from 2019 Harbin Workshop Part 1 (in Chinese)

Lecture总结:

本次研讨班中各位教授的讲述是我对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使我获益最深的是井润田教授关于定性研究内容的讲解,尤其是对单案例部分的讲述对我未来的研究内容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我参与本次研讨班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解决研究中遇到的超越原有知识体系的研究问题,井教授的讲解风趣生动,案例“talking pig”的特点对我如何处理手头案例,完成从现象到理论的抽丝剥茧之路很有启示。课程结束后,井教授对我未来单案例研究中的“养猪”方法进行了讨论,使我受益匪浅。

Discussion总结:
本次研讨班中的小组讨论老师字字玑珠,同学们的提案新颖有趣。尽管,在参与研讨会之前,我对于组织管理方面毫无了解,但通过与同学们之间的讨论使我对组织管理中的相关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新视角、新理论、新思考的冲击与碰撞使我获益匪浅,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现象也有了新的解释和含义。此外,陈教授对我研究提案的指导也使我获益颇多,如何跳出现象重新思考研究问题,从概念出发多角度的解构、重构问题。并且,老师在如何将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理论的结合上也为了提出了很多有益见地。再次感谢小组讨论的机会。
鲍鑫——哈尔滨工业大学

Lecture总结:

四天的工作坊非常紧凑,十场讲座分别就科学研究过程,选择研究主题,发展理论和假设,以及OB方向对于概念界定、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跨层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问题的专题讲座,使得我对于组织管理研究的方法论、技术,以及具体的研究领域,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了解,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分享了一项研究从不完善的想法到完整的理论推演,再到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使我受益匪浅。

Discussion总结:
讨论环节提供了一个思维实验的宽广空间,从初步的研究想法到初具雏形的理论模型,思维和想法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不断成熟。初步的研究模型经过不断的讨论,理论基础逐渐丰盈,逻辑更加流畅,黄旭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很细致的讲解了研究设计的过程,提供了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更深刻地理解了如何在牢固的理论基础上,找寻出最符合逻辑的严谨设计。同学们多元的思路和想法,也使我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了解到了其他研究主题和理论,拓展了研究思路。
许姜——北京大学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IACMR的workshop。IACMR组织者精心从各方面挑选了讲座的主题,帮助像我这样学术新人提高学术素养。每一场讲座都精彩非凡,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讲座是黄旭老师的讲座。黄旭老师将学者做研究的过程比作考古学家去发现文物的过程:带着耐心和恒心用小刷子一点点扫掉覆于文物上的尘土,才能发现被尘土掩盖的宝贝文物。

我非常有幸被分到了黄旭老师所在小组。我想用两个词来描述自己在小组中与黄老师及组内成员的讨论与相处过程:幸运和幸福。这种幸运和幸福一方面来自黄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点评与指导,另一方面来自与组内所有成员的温暖扶持。所以,时间虽短,但期间所收获的学术指导和学术友谊也许会让我受益终生。非常感谢IACMR提供这样的机会,能让像我这样的学术新人面对面接受业界大牛老师的高水平指导,同时也让我在孤独的学术道路上感受到来自同行者传递的温暖。
夏爱静——北京师范大

周京老师的讲座让我印象很深刻。首先,我特别认同她说的“人生苦短,要讲真话”。我觉得做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相。真实的研究对自己对实践都好。同时我们也要敢于讲真话,做真事。其次,周京老师一直在强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我们初级研究者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要不断思考我们所做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对实践究竟有什么作用,对理论又有什么发展。这也要求我们要做接地气的科研,要真正做有意思的有意义的研究!

我觉得能够认识我们第二组的老师和小伙伴们是一件特别开心和幸运的事情。陈老师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所在,并深入地帮助我们每个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这让我受益匪浅,对自己的研究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也鼓励我在这个主题继续思考。我们组的小伙伴们都特别的活泼和热心。在这几天的讨论学习中,我们互相欣赏,点评和鼓励,我想这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难忘的回忆!最后,特别感谢小伙伴们推荐我代表小组进行presentation,并且在我准备的过程中对我多方面的支持、帮助和鼓励!我特别感谢大家!期待来年在西安能够再次相遇,爱你们~
陈畅——西安交通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这些天听了很多世界知名管理学学者的讲座,内容丰富、前沿和富有启发性。其中最让我深刻的就是刘武老师的跨层分析。在他再分享之前,他跟我们说明了这是他第一次来到IACMR,也是第一次讲跨层分析,因而他请教了很多了这方面的同行。作为一名知名的管理学学者,为了更好的讲好课程,也积极地去和同行请教,这使我十分感动。更为重要的是,刘老师在课程当中将复杂的跨层分析解剖的通俗易懂,这使我受益匪浅。因为本人未来职业选择就是做一名高校老师,因而,刘老师的学术态度和讲课方式对我未来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启发性。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感恩。黎安老师的建设性意见、同学们的热情讨论和反馈,真的很感谢所有人对我论文的帮助。

幸运。作为其它领域的博士生,能够有幸参加这次学术盛宴,无疑,我也幸运的获得了前沿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这将对我以后的学术生涯提供重要帮助。

一点小遗憾和建议。这次分组没有分到OB领域的小组,大家的领域跨度有点大,部分人的研究领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讨论不太深入。因此,我建议下一次的分组能够让学生来选择老师,而不是老师选择学生,这样才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陈鼎祥——上海交通大学

周京老师课程——课后

让我感触最深的课程是在整个工作坊一开始时,周京老师给我们上的一课。

从我上硕士班至今,从事学术研究已经有3年时间。当我淹没在浩瀚的文献中看不清研究方向时,或者当我因为数据分析结果不显著而沮丧时,头脑中经常会浮现出一个问题:我 做学术研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所进行的工作真的能为社会带来切实的贡献吗?

周京老师的分享让我更加明确,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是思想的创造者,如果要把学术作为毕生的志业,最好能够先选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对组织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选好领域后,在这个领域里深耕,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保持批判精神,不断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创造社会价值,散发知识的光芒。

Group 3樊景立教授指导小组——参与感悟

我的硕士生导师在求学时就曾参加过由樊老师主持的工作坊,多年后,当我也进入樊老师的工作坊时,我想我更能理解我的导师对樊老师的那份崇敬之情了。

作为一名学术界的资深前辈,面对我们可能并不十分成熟的idea时,樊老师会耐心倾听在场每位同学的观点,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并总是能从我们的发言中敏锐、清晰地捕捉到要点,给予宝贵的指导意见。在这样一种坦诚、开放的氛围中,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在观点碰撞之间迅速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并产生了真挚的友谊。

因为这份友谊,我们在周三晚上的自发小组讨论结束时,决定一起去路边吃烧烤。当我们在享受朋友和美食带来的快乐时,出现了将会让我铭记一生的一幕:刚参加完学校统一活动的教授一行,从我们的烧烤摊前路过,其中一位就是樊老师,当他看到我们时,先是非常惊讶,继而开心地要求与我们合影,在我们身旁坐定时,对着镜头比起了剪刀手,贺伟老师用镜头帮我们记录下来了这一刻。

因为IACMR的会议,学界前辈、青年学者从四面八方来相聚,为了求知、为了探索真理一起谈笑风生,这是多么美妙的、令人动容的回忆!
陈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非常幸运能有这次机会参加IACMR研讨班,能和榜样们近距离交流,能和学术小伙伴们真诚地探讨。每一位老师的讲座都非常精彩,让我获益匪浅。张志学老师的两次讲座都让我对于学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师反复强调研究要从现象出发,先找理论,而不是先找变量后找理论。而且张老师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如果做高水平的研究,一定要获得业界的支持,要进场;当遇见困难的问题时,不要轻易放弃;合作者之间需要坦诚合作等等。张老师的实验讲座让我对于实验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做实验一定要有cover story和实验情景:让参与者能很快忘掉自己的身份,投入到实验中。老师讲授的都是满满的干货,让我收获巨大。

是缘分让我们小组伙伴们聚在一起,共同成为张志学老师指导的学生。Group discussion给了我们充分的相互探讨和交流的平台。不仅老师和伙伴们给了对于自己研究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且从不同的伙伴们的研究中学到了很多。大家给出的意见对于研究推动的意义是巨大的,也解决了我的困惑。张老师还给我指明了研究意义更强的方向,令我茅塞顿开。非常感恩张老师的无私指导和小伙伴们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也非常感谢我们的志愿者李苗苗小朋友辛勤的工作和贴心的照顾。IACMR不仅给了我们学术交流的平台,也让我们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宝藏好朋友。
郭文倩——天津大学

lecture中,学术大牛们亲和而充满激情,针对本讲的讲座内容极为具体的分享着他们的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让我们融入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研究情境去用心感受与学习,这样的授课方式既生动又有效,同时,课下每一位老师都鼓励同学随时提问,耐心地回答各种问题,让我对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认识有一个提升与飞跃。

在四天的小组讨论中,我们逐一陈述了参加此次研讨班的目的、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并对自己的提案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报告。边燕杰教授对于每一位同学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细心的指导组内每一个学员的研究模型。并采取组内选拔,重点培养的方式,集合全组成员的力量完善脱颖而出的模型。在讨论当中,边老师也会传授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技巧,以及与合作者的相处之道,使我获益匪浅,对于proposal的写作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有了极大的提升
郭亚男——哈尔滨工业大学 

四天紧张的会议行程,十场丰富的学术讲座,来自全国各地的管理研究者齐聚冰城。这场学术盛会不仅为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创造了与管理领域专家近距离聆听学习的机会。讲座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定量到定性,讲授了一系列管理研究方法,最后以负责任的管理研究讲座升华,为学术盛会完美谢幕,十分感谢IACMR给予我这次扩展视野与知识的机会。

每天的小组讨论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刻,作为即将入学博士的我,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遇到了优秀的组员与指导老师。黄旭老师高深的学术造诣以及犀利的见解,让我有高度的共鸣。然而最值得让我佩服学习的是黄旭老师的为人,还记得从第一天起,老师就与组员一起进餐,促进交流。还记得在交流讨论时,老师的循循教诲与孜孜鼓励,让我更加坚定了先做人,再做研究这一信条。感谢我可爱的组员,感谢帅气的黄老师!
楼鸣——哈尔滨工业大学

非常感谢IACMR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这场充实、有趣又周到温馨的workshop。为期4天的Workshop主要由老师们有针对性的授课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成。在这四天的lecture中,从理论建构到研究方法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是对论文写作的一个系统的帮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周京老师和黄旭老师的lecture。周京老师有关如何选择topic的 分析让我意识到了学术研究的深层含义,黄旭老师幽默的谈吐以及研究方法经验的分享增加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学术研究严谨性的重新认识。还有边燕杰老师等。

拿起笔写感悟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时间真的过的好快。脑海里的张燕老师跟我们讨论proposal的画面好像刚刚才发生,转眼说再见的时候就到了。非常感谢IACMR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提供的这次学习的机会,很有幸分到了张燕老师的小组,虽然和我的研究领域有些不同,但通过这几天跟老师和组员的相处,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原来做的一些研究,很多以前没解决的问题都通了。尤其是张燕老师分享她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强大的逻辑思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胡媛媛——同济大学

在每次讨论中,周老师都按照严谨的研究范式引导我们——”What’s your domain?” “What’ve been done? ” “What’s new? Or what’s your contribution?” “What’s your research question?” “Which theory do you choose? And why?” “Which variable do you choose? And why?” “What are your research hypotheses?” 通过与周老师和组员讨论,我明确了自己研究中存在文献不足、理论不合的问题。虽然我暂时无法找到最契合的理论,但是同组同学与我交流她们团队之前就这个课题的讨论结果,让我发现了这个选题目前的难点,这也是一种别样的收获。总之,周老师启发我以后做研究都要反复问自己以上几个问题;另外,我也非常开心能通过这次工作坊认识同组这群优秀的同学!

最后,引用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自己“凡是值得做的事都不是那么容易!”
黄庆——南京大学 

讲座小结:

这次IACMR工作坊的各位专家讲座都异常精彩,让人受益匪浅。周京教授和张志学教授的讲座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周京教授分享了她如何成为一名在创新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的几个发展历程。她对于研究领域的选择和不断深入推进、不断探索的精神,给了我很大启发。周教授的讲座风格简练明了,坦率真城,为年轻学者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另外,张志学教授的两场讲座也非常精彩。张教授分享了很多有趣的案例以及研究者的亲身经历,同时也强调了学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对学员们给予了非常好的激励与启迪。

讨论小结:
在工作坊的三天时间里,我们第三小组在樊景立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们10名学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学校,但是有一半的同学都选择了做有关员工建言的研究。也许正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兴趣点,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知识分享就非常积极。让我最为感受深刻的是,每个学员都特别认真的吸取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新观点,然后用于改进自己的研究课题。当我们小组做研究课题修改版的报告时,大家都发现每个人的研究模型都出现了明显的改进和提升。我也很高兴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从而改进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黄颖华——圣何塞州立大学

灯红酒绿的生活在层层折叠的大都市日日夜夜欢腾上演,但夜幕降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群有志青年在学术之路上仍然步履蹒跚;万家灯火的背后,一匡街2号,仍有无数踌躇满志的人在实验室加班加点探索着学术的真谛。左手边是梦想,右手边是现实,脚下踩着荆棘不觉疼痛,双拳紧握前方却越发有力。“静心沉淀,从容绽放”之信念,“日新月异,格物致知”之流风,这群人远离聚光灯,却从未忘记仰望星空,也无时无刻不在奋力攀登成功的阶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积微成著,聚沙成塔,他们心中有着这样一种随时离地三尺,就在头顶上方的信仰:喧嚣之外,静待花开,这里便是2019年哈尔滨IACMR。
李昌骏——西安交通大学

从7月14日到达哈尔滨,参加晚宴的过程中才偶尔发现我是为数不多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在了解到这个消息后,我很惶恐,不了解OB和OT,相关的基础知识也非常的薄弱。在晚宴和我们的小组老师边燕杰老师的接触和交流中,边老师鼓励我说,学科背景不同,但是我们的研究方法其实是相似的,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边老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告诉我们要有好奇心,跳出固有的环境。整个学习过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跳出固有模式的探索,对我的研究方法等有了很大的帮助和提升。2019年7月16日下午,听取了黄旭老师有关survey method的授课,黄旭老师的讲课内容形象生动,将survey比做事考古研究,需要认真细致。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老师认真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份问卷、认真对待每一个被调查对象,只有做到严谨、认真,才能做一个真研究。

本次的workshop有幸被分到了边燕杰老师的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边老师对我的研究设计提出了详细的意见。通过多轮的汇报,不管是从研究本身的方法和内容上,有了逐步的修改和完善;边老师还对汇报人的汇报技巧提出了改进的意见,整个过程受益匪浅。同时,在小组讨论中,还认识了一群来自哈工大、西交、天大、首都经贸、浙大、电子科大和泰国政法大学的同学们,我们的讨论有深度,针对每个同学的研究设计,大家都提出了修改的措施,并且有学术的思维碰撞;我们的讨论有温度,在选出小组代表后,针对该同学的报告,大家倾囊相授,建言献策,使得研究设计不断丰满完善。此次的活动,让我感到温暖,这里有老师的温暖,也有同学们的温暖,感谢IACMR。
李言——浙江大学

很庆幸能够参加IACMR的研讨班,聆听各位大咖的讲座。被各位老师的认真、严谨、充满活力的讲座感到振奋。优秀的人总是相似的,每一位大咖都是积极向上并热爱运动,在大咖们的触动下,渺小的我也要努力成为一个热爱学术,热爱运动的积极可爱的人!

特别荣幸能成为陈昭全老师在本次哈尔滨之旅的助理。您对学术的认真严谨,使我受益匪浅,好想立即投入知识的海洋,梳理清晰针对某一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您对现实问题敏锐的观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学术工作的意义所在,理论不仅要严谨,更重要的是理论要应用于实践。您对生活的热情,对运动的热爱,使我深受鼓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您对我们的学术和生活的鼓励让我感到振奋,学术小low们即使被diss,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感谢Group 2讨论组的全体小伙伴们,感谢你们对我提的宝贵意见。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相处,但是感觉我们已经是革命同志了。就像我们在欢送晚宴上演唱的歌曲一样,希望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李仲秋——哈尔滨工业大学

关于课程的感想 为期四天的研讨活动就这样结束了,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整个IACMR的研讨班课程安排是很好的,囊括科学研究的范式,研究问题的选择,理论的选择与发展,研究设计,测量方法等等。通过整体的学习,我们对整个科学研究的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我们后期的研究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中,感触最深刻的就是研究问题的选择这一课程,其实我们不仅仅是在选择研究问题,更多的是在选择一个有前景的领域,做一个有远见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这将会是我们一生的方向。 关于group disscusion的感想 相逢是首歌,相聚是缘分,五湖四海的我们,相聚在哈工大,我们一起探讨科学研究,我们一起分享研究经历,我们一起欢歌笑语。感谢缘分让我们相遇,因为有你们,这次的旅程才更有意义。
江宇晖——西安交通大学

Reflections of the Lectures 
Prof. Zhixue Zhang:
Deductive research is different from inductive research: the former is guided by theory, whereas the latter starts from observation and results in theory and propositions about possible relationships among phenomena.

Prof Jing Zhou:
How to choose a research topic?
– Choose research topics wisely, taken interests (motivation), domain-relevant knowledge and skills (strategies) into account.
– Read widely, critically, and diversely.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it’s crucial to know the most up-to-date trend not only in academia but also in the business world (了解学术界.商业界的最新动态). This requires wide reading.
– Literature worth reading: ① articles published in top journals; ② articles concerns the most creative ideas.

Prof. Anne Tsui

Rigor and relevance. Responsible research concerns both credibility and usefulness. The former corresponds to the crisis of QRPs and reproducibility; the latter corresponds to the crisis of relevance (relevance to practice and social impact should be of primary concern, not the publication number). Business research shall shoulder the service to the society, by, for instance, addressing the 21st-century challenges.

Reflections of the Discussion sessions 
The logic of proposal: starts from the research domain that we try to contribute, to what has already been done, what hasn’t been done yet (research gap), then comes the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research design and justification of how the current research help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Choose research field (i.e., domain) and research topic wisely, taking interests (motivation), knowledge, as well as skills & strategies (feasibility) into account.

Better to have an overarching theory for the research model. Conceptualization should be clear; choose the ‘right’ variable; also be careful with the operationalization (match between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Read deeply in the chosen domain. Thes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k.
李冉冉——阿姆斯特丹大学

参加本次学习对自己的触动特别大,感觉自己应该更加努力。没有比较就没有差距,比较过后才能发现自己到底在什么位置,同龄人又在什么位置,希望自己能够长点记性,有所变化,不然自信心容易受挫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希望能够坚持每天看文献。这次会上发现很多同学无论别人讲什么文献,他们都可以提到相应的文献,而且很快的找到文献,这提醒我,我的文献管理是有问题的,接下来应该加强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养成每天看文献的好习惯。另外,要更勤奋,差距很大,确定自己喜欢的领域,从现在起更加努力吧!

对于印象比较深刻的讲座主要是周京老师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周老师主要从创造力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如何选题,既生动形象又有很强的理论依据。这个过程我深刻记得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热爱的领域,并且该领域是有潜质的,在有潜质、可以做下去的领域中选择一口井一直挖下去,要深入研究,并从独特的视角看问题。另外,要培养对学术的热爱,并且要志存高远,这样子才能做出好的学术。因此,希望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养成持续看论文的习惯,每天都学习论文知识,培养对论文学习的兴趣,做有志向的学者。
梁亮——哈尔滨工业大学

workshop感

非常开心能够参加2019IACMR四天四夜的工作坊,此次哈尔滨之行令我收获颇丰。从系统全面的方法专题讲解,到思维碰撞、高度充实的小组研讨,到开场和结业的暖心晚宴,无一不显示出IACMR主办方设计的用心,哈工大老师和志愿者们的热情,教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五湖四海博士生们对研究的热爱。参加这次工作坊使我更加意识到,在掌握管理学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现象和理论主动对研究问题进行反复锤炼,是多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们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接触尽量丰富的信息和他人的视角,在不断探讨和修正中架起现实现象和理论研究的桥梁。感谢为此次工作坊辛勤付出体力和脑力的老师同学们,衷心祝福大家学术之路未来可期!

小组研讨感
很有幸能加入第10组,在张燕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8位小伙伴一起进行大大小小8次讨论。在研讨过程中,我们对每位同学的proposal都深入细致地剖析和讨论,在张老师的点拨建议和同学们的提问探讨中一次次推进。几天下来,张燕老师的严谨和直率深深打动每个人,她对于选择什么研究、如何开展研究的经验总结和思考感悟开启了我们学术世界的一扇窗户。而不同研究兴趣、专业背景的9位同学们,也借由这次契机相识相知、团结互助、共同进步。难忘每次研讨时大家的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难忘小组展示前疯狂的头脑风暴和文本coding,难忘准备三句半节目时的绞尽脑汁和紧张排练。这些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感谢张燕老师,感谢志愿者亚娜小姐姐,感谢第十组的每一位成员,未来一起加油!
林钰莹——清华大学

参加2019届IACMR研讨班促进了我对组织管理实证方法方面的了解。张志学教授讲授的“组织行为多层次圆环图”呈现了场景内相关理论知识的逻辑关系。随后周京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她选择creativity作为研究领域的科研经验,在她看来科研过程仿若解一个谜语。在平行讲座中,结合个人兴趣我分别选择了沈伟教授的“Strategy/OT constructs”、“二手数据研究”,井润田教授的“定性研究”,刘武教授的“Multi-level research”以及刘黎安教授的“Micro Network Analysis”。针对多案例研究,井润田教授提到“让案例表述它的过程”,单案例研究教授运用围棋“势”作为理论模型,迁移到对于应急案例分析这两点都给我很大的启发。针对多层次建模,刘武老师抽丝剥茧讲解,以及误区提示,都带来很大帮助。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借总结机会在此感谢各位老师的倾囊相授。
刘莹——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