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 Programs

Feedback and Reflections from 2019 Harbin Workshop Part 3 (in Chinese)

IACMR Workshop学习感想
(文秋香——南京大学)


首次接触IACMR是在2016年的杭州年会,当时我尚未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怀着忐忑、好奇的心情第一次接受浓厚学术氛围的洗礼。这一次,有幸参加了IACMR workshop研讨班,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老师的和博士生们相聚在哈工大。以下是我这趟学术之旅的一点点感受:

Lecture——全面、具体的专题培训。

多位顶级学者从宏、微观两个方向详细讲解了研究选题、理论假设、构念衡量、数据获取、整体设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于我而言,通过对各种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更像是对我过去三年博士学习的一种检验和校对。印象最深的,几乎每场lecture,每位老师均提到研究源于现象,用开放的思想审视我们的研究。

Discussion group——自由、严谨的头脑风暴

在研讨会开始前的迎接宴上,我们组的指导老师张燕教授给我们定下规矩,汇报人无需做PPT,口头陈述自己的idea,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由张老师进行引导和总结。第一轮的讨论,每个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想法,张老师对我们每个人首先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研究的亮点和可能贡献,然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给予指导。整个过程同组的小伙伴也相互提出问题、给予意见。经过三四轮的讨论,我们每个人的研究想法、模型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四天的学习讨论,每天都有不同的心路历程。期待过,兴奋过,焦虑过,满足过,平静过,最后剩下的尽是感激。谢谢IACMR,谢谢会务组老师同学的辛勤付出,期待下次再见!

Lecture感想
(赵晶旭——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最让我印象深刻、收获颇丰的讲座是沈伟老师讲的构念与测量,他讲到,构念的定义要清晰明确,反映指标与定义的关系要清晰,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晰,并要做信度、效度分析证明变量的有效性和内部一致性。在以往研究中,我通常弱化了对构念的界定,这往往会导致我的研究问题并不清晰,进而使得整个故事很容易被推翻。而且,沈老师说中国数据是否可靠本身就是一个可研究的项目,对我也很有启发。像井老师、边老师等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意识到了案例研究、社会资本的有效性,一个好的故事比命题本身更重要,要获得好的故事,需要深入访谈,贴合企业实际。

Discussion group感想 

非常感谢我的小组老师边燕杰老师和我的同学李言、卓志毅、魏俊杰、李彩凤师姐、刘琳琳师姐、石晨曦、王思语、郭亚男和刘运青师兄。

在这短短的四天里,我小组汇报了5次,承蒙厚爱在大会汇报1次,在每次小组汇报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为我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从理论和方法上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研究计划更为清晰,当然我也收获了友谊,形成了学术网络,希望我们常联系,下次西安见!

感想
肖宁——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感谢IACMR提供了如此难得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使我得以向平时名字多出现在高水平期刊上的优秀学者们学习、请教。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由此世人得出了人生三境界。私以为,做学问也莫不如是。刚开始学着做学问,整个人如同亟待描绘、涂抹的画纸,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别人告诉你,眼前静止的叫做山,于是就认识了山;远处流动的叫做水,于是就认识了水。此时多半钟情于“眼见为实”,而不太能进行批判性的思考。随着做研究经历的加深,眼界的开阔,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之后,终于明白做研究不是简单随便的拍拍脑袋想几个变量,统计检验下它们之间的相关、因果关系就可以的,此时逐渐了解到诚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校训所倡导的:“从认清事物的本质开始”。也许此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大多数人都只达到了第二境界,就迎来了人生的终点。忙忙碌碌一辈子,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在陈昭全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永远保持学术好奇心的“天真”和返璞归真的智慧,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泓水,在“游山玩水”间感悟管理学问之美。我一直认为,不满足是学者前进的最大动力,在学问的道路上,我们砥砺前行。

Lecture feedback
姚洪江——天津大学

这次大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淑英老师关于The spirit and ethics of science的报告。徐老师从科学研究的基本点——学术道德出发,这也是现在的很多博士生培养中缺少的一门课程,而这对我们的博士学位以及学术生涯都是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特别是现在期刊都要求数据可获得以及各种鲁棒性检验,在这种越来越关注研究可重复性的背景下,学术道德对我们能够顺利发表期刊论文也尤其重要。通过这次报告我对于如何做可信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促使我时时刻刻以这样的“尺子”严格打磨我自己的研究。

Discussion feedback
在讨论会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京老师提到的,无论我们做什么研究,都要非常清楚三个问题,分别是你要为哪个领域做贡献;过去的研究有哪些重要问题没有解决;你的研究是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的。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定位自己的研究,而能否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取决于我们的文献阅读量和以及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另外,在讨论会上,周老师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总结和梳理现有的文献,尤其是对于各个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清晰的表达让我非常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

原东良——南开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博士生涯已过一年,有幸能够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IACMR的学术活动,短短四天时间,聆听学术大咖的报告,与同行深入交流,结交“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收获颇丰。

第一次系统的参加研究方法研讨班,对定量之外的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与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对组织行为研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主题报告中,尤对周京老师和黄旭老师形象深刻,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学者对于科研的追求与认真,令人钦佩,更值得自己去学习和追求。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四天时间,八次Discussion,刘老师和十位小伙伴,大家毫无保留的分享出自己最新的Proposal,不同研究领域的相互碰撞,刘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给了自己在研究上新的启示。不断的讨论交流和互助合作,也让来自五湖四海陌生的我们逐渐熟络起来,交到一群可贵的朋友。

大家一起准备晚宴节目“我只在乎你”,值得在记忆里珍藏。希望以后和各位小伙伴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希望以后在ASQ、SMJ、AMJ、AMR等顶级期刊上见到大家的名字。最后, 对主办方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深深感谢。

张丹——澳门大学

Reflection (Lecture):

本次Workshop, 参会老师们举行了10场精彩绝伦的讲座,内容涵盖了研究题目,理论,具体的研究方法等。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陈昭全老师对于发展理论和假设的深入剖析。有些声音质疑是否管理学研究过度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虽然陈老师的讲座没有涉猎这个问题,但是通过对如何进行理论构建的讲解,让我深刻了解到了作为一个管理学研究者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以后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

Reflection (Group Discussion):
本次IACMR Research Method Workshop, 我有幸分到了陈昭全老师的小组。因为每个同学做的领域都略有差异,所以陈老师就鼓励我们从讲清每一个构念开始。第一轮每个同学都很简单地讲一下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模型,第二轮陈老师和其他同学会给每一个同学很细节的评论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其他同学的研究领域我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在陈老师的点评中,我切实地领会了如何对理论做出贡献。对于我个人的研究,在跟陈老师和同学的探讨中,我更加明确了构念的特性和理论的应用。

感想总结
张宏——香港中文大学

Lecture 总结

第二次来哈尔滨,四天朝九晚九的工作坊,虽有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满满的兴奋。顶尖学者们结合自身丰富研究经历中的真实情境,同我们分享曾经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从什么是科学研究,到如何选择research topic,再到具体的各种研究方法,学术精神,可谓是一场学术盛宴。感谢IACMR,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与碰撞的舞台,在这里我们思考和探索,自由且平等!

Group discussion 总结
Group discussion 是本次IACMR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黄旭老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度过了非常幸福的四天。幸福的是黄旭老师对我们给予了极大地信任、尊重与支持,同时对每位同学的proposal都给出极其中肯的意见,让我们在活泼又严谨的氛围中自由且充分地思考与讨论。幸福的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研究设想,也全身心为其它小伙伴提供建议。我们一起学术、一起谈笑、一起排练、共同成长。很幸福,成为黄老师带领下第四组的一分子,期待下次相见!

总结
张敏——南京大学

Discussion group
《感恩 感谢》
四天的集训转瞬即逝,在临行哈尔滨之前,内心充满忐忑,担心自己应付不来如此高强度的课程和讨论,然而,四天的朝夕相处,收获颇多,不仅是学术知识,也结识了一群朋友,收获了纯粹的友谊。感恩感谢黄旭老师耐心指导,三轮的汇报和讨论,得到了很多的feedback,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与修改,不断发展模型,很荣幸,在大家的帮助下最后可以代表小组汇报自己的模型。此外,感恩感谢一群小伙伴,缘分让我们在一个组,一起讨论模型,一起排练节目,一起约食堂,一起谈天说地。希望这份友谊长存。

简单又充实的四天,我会珍藏这份经历。

Lecture
即便每天忙于讨论和修改模型,但仍兴奋地穿梭在会场中,听不同老师的lecture。周京老师的讲座,让我更明晰了自己的学术目标,打开了学术思路。黄旭老师的讲座,让我更全面地了解问卷调研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刘武老师、张志学老师、陈昭全老师、刘黎安老师的讲座,让我更了解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徐淑英老师的讲座,让我更意识到学术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如何做有价值的研究,做有意思的研究,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如何做高质量的汇报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恩感谢!

总结
张乃丹——宁波诺丁汉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IACMR给了大家系统学习research method的机会,尤其对于刚刚踏入博士行列的学生们。并且课程安排的非常合理,老师们从浅入深的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什么是研究,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研究问题。最让我感触的事情是看到各位老师们在台上激情地,耐心地给大家讲解一个半小时的课。并且老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懂得,博士不是一帆风顺,会有很多坎坷,但是我们要时刻怀有希望,要不忘初心。我在这次workshop中学习到了很多,让我对researcher有了更深的理解。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这次的IACMR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和老师和其他博士生们做深入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去台上pre自己的proposal,老师和其他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给反馈给建议。通过看其他同学的PPT,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我之前只听说过刘老师学术水平很高,因为这次的discussion,能和刘老师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我特别激动。并且通过4天的相处,大家从不认识成为了朋友,相互分享自己的经历,相互鼓励彼此。我特别幸运自己能参加这次IACMR。
张乃丹——宁波诺丁汉大学

Lecture感触

几天的讲座中,我印象和感触最深的是周京老师的Lecture2,Choosing a research topic, defining the research question and contribution。周京老师是一位敢于讲真话的老师,她的演讲把《组织与管理的实证研究方法》关于这个问题的内容提升了一个层次,那就是管理学者最终要走进实践,服务实践。周老师讲述了她个人的选题经历,她最终通过综合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预期,选择了一个在现在看来很有前途的研究主题,给了我们年轻人深刻启发。接下来她告诉我们,假设要大胆,但作为一个研究者,求证要小心。选好了一个主题,可以做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对于一个年轻的研究者来说,这个演讲主题是对我未来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因此周老师的“实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非常感激。

Discussion Group 
虽然我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家族企业与创业,但是因为提交proposal的原因,被分配到了张志学老师带领的微观组织行为一组。作为一个“外行人”,我在小组讨论中可以以更客观的视角观察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往往会过多地陷入自己专业的概念,跳不出来。张志学老师非常具有智慧,他总能很好的点拨大家,把眼界放开,真正的发现问题,并且深入实践。我自己的研究设计形成的时间很早,之后也受到过质疑,所以一开始不抱什么希望。但是张老师充分地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引导我修改了研究思路,使它跟我的研究相结合,并且帮助我解决了一个重大困境,我非常感激张老师无私的帮助。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在我以往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了增加了三个新的认知:第一是要眼界放开,识别真问题,服务实践,问题有趣,同时在理论上要有逻辑、优美、简洁。第二是要敢于做大事情,敢于在研究设计和实践中下大功夫,才能足够严谨,才能做第一流学问。第三是要利用中国优势,在研究过程中真正走进企业实践,无论是对实践界还是学术界,都抱有足够的怀疑精神,真正做落地的研究。
芯蕊——浙江大学

关于Choosing a research topic

我感触最深的一个讲座是Zhou Jing老师的Choosing a research topic。因为我正在处于寻找自己的研究领域的阶段,因此,Zhou老师的演讲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之前,我对于研究话题的选择非常模糊,主要是顺其自然,有了感兴趣的idea就试着做一下。我知道选择自己专注的研究话题是非常重要的,但一直犹豫不定。听完Zhou老师的演讲,我对选题的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知道选题应当经历哪些必经的过程。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了解Zhou老师研究历程,我切切实实地明白了一个学者的identity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应当如何建立自己的identity。我相信当一个学者有了自己的identity,将是一个优秀的学者。

关于小组讨论
这次小组讨论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我非常喜欢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风格,以及大家互相激发,畅所欲言的氛围。这是第一次我的proposal得到这么细致详尽的讨论。在讨论中,我在樊老师的引导下将proposal仔细地剖开,一点一点地分析逻辑,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们的集体思考下深入讨论,探讨各种的可能性。樊老师的指点非常的耐心和细致,保证每一个细节都是理顺的,保证研究问题是新颖有价值的,保证研究模型是完整无缺漏的,并且指出了一系列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完善理论模型。同学们也是非常的认真投入、积极活跃,将自己的想法的建议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相互学习。此外,中文的环境也让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张昕——香港中文大学
关于lecture的总结
本次IACMR的所有平行讲座均结束了,每位老师都将自己领域的精品无私分享。获益良多!每位老师风格各异,每位老师都给我很深的触动。要选择一位最让人感动的无疑是陈昭全教授。他为我们开展的两次讲座,让我对如何做访谈有了更深入和形象的认知。而且陈老师不仅仅为我们做讲座,还带领我们做小组讨论,很佩服他的严谨和热情!还有另外一位老师给我印象很深,就是黄旭教授,他的研究让我觉得原来研究也可以很有趣!快乐科研不是梦!

对小组讨论的感悟

我们这个小组是由陈昭全教授主持。很早以前就看过陈教授的文章,被陈教授的文章所打动,陈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我的也有交叉,可以说我很早就是陈教授的粉丝。这次workshop很幸运能分到陈教授的小组,又激动又紧张,完全就是见爱豆的心情。激动的是竟然可以得到偶像的面对面指导,紧张的是怕自己表现太差……经过陈教授的指导,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一个研究问题。

最后,感谢IACMR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组织,让我收获满满,收获了知识和友谊!感谢!
张韫——广东工业大学

Lecture 感想

印象最深的lecture是关于周京老师的,周老师告诉我们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只有你感兴趣了,才能坚定地在这个主题下深根和发展。通过周老师展示对于creativity领域的持续研究、深入、拓展和延伸,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地图”。这让我意识到一个主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主题是能够让我们一直、持续地在这个领域山水中不断驰骋、开疆扩土的。

张志学老师真的是一位魅力型学者,他身上的闪光点会照亮周围和他人。通过他讲述的各种生动实验,才明白研究可以做的这么有意思。既可以“引进去”,又可以“走出来”,“引进去”是将真实的情境引入到lab中,“走出去”是又能够“进场”结合实践展开field experiment。让我渐渐明白面对不同的问题,实验范式会成为paper的一个“助力器”、研究的“挖掘臂”。

Discussion感想

作为一个来自交叉学科的学习者,能够和五湖四海的老师们、博士生们坐在一起,静静地享受学术“盛宴”,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每个人讲着自己的初衷、构思,陈述着自己的困惑、阻碍,而张老师每次都能够剥丝抽茧、化险为夷,帮助我们看本质,让我们意识到做研究应该真的接触现实,挖掘现实,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断地push自己做好的研究、有意义的研究。

我们11组是一个快乐和谐的小组,8个人从最初的羞涩、生疏到最后的谈笑风生,从proposal的讨论批判到小组节目的准备,大家都绞尽脑汁,在短短的四天时间不仅有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我想也收获了一份友谊,也许不仅仅会成为好的合作者,甚至会成为一直的朋友。
俊巍——昆明理工大学

感触最深的Lecture

最深刻的演讲是周京老师关于如何选择研究主题的讨论。周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选题以及常见的一些误区,对年轻的博士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非常有帮助。在学术界“this is interesting”话语盛行的氛围中,周老师坦率地言语让我深受感动。人一辈子的时间很短,一定要说真话,敢讲真话!最后,通过分享自己为何会选择creativity & innovation这个主题的缘由以及这些年来自己研究的脉络,周老师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科学研究者用一生去研究一个主题的层次感,执着感与使命感!

Discussion Group体会
在为期三天的group discussion中,与张志学老师和各位同学地深刻讨论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聆听张老师的学术思想以及研究感悟,我获得的最深刻感受就是做研究一定要强调context(这也是张老师每次点评必然肯定会提到的一个词)。一方面不仅要在探讨研究问题时结合具体的context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也一定要“进场”进行深刻的体会。作为年轻的博士生,不要跟风做一些浮在表面的“变量”文章,一定要深入地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做一些对国家、社会有用的研究。
周空——华中科技大学

Lecture Reflection

很幸运能来参加IACMR,感受并学习到了很多,无论是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和研究品德,获益匪浅。让我最收震撼的是第一天周京老师的讲话,使我重新思考了一下研究的意义。Research has missions, 学者要做有价值的事情,我很幸运能在刚开始读PhD的时候接受这样的谆谆教导,这也会成为我做PhD研究的准则,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博士学位。

Discussion Group Reflection
Workshop让我学习到了做research的方法和思路,而discussion也让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研究重点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学习的地方和新的思路,而presentation更使我了解了周围的同学的研究和研究思路。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前辈一起讨论学习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竺家哲——宁波诺丁汉大学

非常感谢IACMR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四天的工作坊学习,受益匪浅,获益良多。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从聆听大师的讲座,到指导老师带领各小组讨论,甚至是中途茶歇和吃饭时间,学术讨论无处不在,学术热情洋溢在整个管理学院的大楼里。最大的感触就是体会到优秀学者和前辈对待学术研究认真严谨的态度,深刻认识到自身对待学术热情和专研程度的缺失;其次,通过张燕老师对我概念模型的指导,不仅使在学术论文质量方面的提升,而且消除学术道路上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我未来建模能力。在毕业晚宴上,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表演了特色“三句半”,为IACMR工作坊画上圆满的句号。
通过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四个整天,强度非常大的培训。每天下午和晚上的小组讨论,张燕指导老师尽心尽力地帮助学员改进研究模型,知道我们。学员们也积极的表达个人观点,拓展了思路。四天的培训除了得到了相关的技术知识,更明白了学术研究的意义,并且激励了正在学术道路上摸索的我们。希望这样的培训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